巴中财政“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1-12-23 09:37 【字体:  

2021年—2025年)

时期(2021—2025年)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是我市加快“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期。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省财政厅关于编制财政发展规划的统一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时期巴中财政改革与发展回顾

时期,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的总体要求奋力实施“六大突破”,着力强化“六个推进”,坚持“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激活引导国有和非国有资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放大功能,努力实现‘小财政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征管、促增收、转方式、防风险、重绩效,全市财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财政管理改革取得新进

(一)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并接近50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实现231.35亿元,在减税降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仍年均增长4.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迈上300亿元台阶,累计达1486.73亿元,年均增长3.95%

1.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总量增大

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实现78.26亿元、48.4亿元、91.12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2.98%23.96%68.98%详见表1,年均增长4.22%4.39%11.06%。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7.79%2020年的6.31%受营改增和减税降费等政策影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由2015年的13.49亿2020年的8.75亿详见表2

1全市财政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一般预算总收入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

上解省分享税收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2016

756016

442945

173791

98869

410779

2017

788664

455280

213265

73533

538908

2018

817784

454580

238163

74164

799021

2019

808808

476651

210669

68147

803444

2020

782611

484045

182358

57399

911217

年均增长%

0.87

2.24

1.21

-12.71

22.04

2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分税种情况表

 

 

 

单位:万元

税 种

税收收入

占税收收入比重%

年均增幅

2015

2020

2015

2020

(%)

增值税

15773

62522

6.3

26.54

41.10

营业税

89642

 

35.81

 

 

企业所得税

19720

17827

7.88

7.57

-2.49

个人所得税

9814

7162

3.92

3.04

-7.57

资源税

2524

2369

1.01

1.01

-1.57

城市维护建设税

12881

13769

5.15

5.85

1.68

房产税

2293

4303

0.92

1.83

17.04

印花税

3785

4737

1.52

2.01

5.77

城镇土地使用税

2644

5906

1.06

2.51

22.25

土地增值税

16253

23396

6.5

9.93

9.53

车船税

4210

8153

1.69

3.46

17.97

耕地占用税

24548

31150

9.81

13.22

6.14

契税

46260

53590

18.48

22.75

3.75

合  计

250347

235625

 

 

-1.50

2.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0.42亿元,比2015年的246.02亿增长1.26,年均增长4.76%。基金支出完成131.57亿元,比201554.55亿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19.25%(详见表3)。

3全市财政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政府性基金支出

备注

2016

2678727

491384

 

2017

2813892

531836

 

2018

3138866

795723

 

2019

3131618

792526

 

2020

3104203

1315698

 

年均增幅%

3.75

27.92

 

3.可用财力水平升保障有力

2020年全市可用财力总额达153.14亿元,是2015105.82亿元的1.45倍,年均增长7.67%。(详见表4)。

4全市可用财力情况统计表

地区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均增幅(%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巴中市

121.66

14.97

129.61

6.53

133.19

2.76

136.94

2.82

153.14

11.83

7.67

市级

22.29

11.79

23.27

4.40

27.86

19.72

25.49

-8.51

23.99

-5.88

3.77

县区小计

99.37

15.71

106.34

7.01

105.33

-0.95

111.45

5.81

129.15

15.88

8.50

巴州区

19.26

15.05

20.18

4.78

19.16

-5.05

20.56

7.31

24.57

19.50

7.98

恩阳区

13.94

22.93

16.12

15.64

16.07

-0.31

16.76

4.29

19.69

17.48

11.67

通江县

20.21

10.56

21.28

5.29

21.48

0.94

23.13

7.68

27.14

17.34

8.22

南江县

20.79

17.99

22.28

7.17

21.94

-1.53

23.84

8.66

26.01

9.10

8.10

平昌县

25.17

14.93

26.47

5.16

26.69

0.83

27.16

1.76

31.74

16.86

7.70

(二)政策争取实现重大突破。持续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差异化财政政策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政策争取力度,全市累计到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147.8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0.05%(详见表7);累计到位新增债券资金182.31亿元,是十二五时期21.72亿元的8.4倍(详见表8;到位抗疫特别国债资金8.3亿元

7全市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统计

 

 

单位:万元

年度

上级转移支付

合 计

返还性收入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2016

52,567

1,049,939

986,133

2,088,639

2017

63,781

1,113,090

 879,589

2,056,460

2018

59,413

1,195,080

1,015,930

2,270,423

2019

59,413

1,961,163

 377,093

2,397,669

2020

59,413

 1,988,669

357,286

2,405,368

年均增幅%

15.74%

16.84%

-18.62%

4.36%

8全市新增债券资金统计

 

 

单位:万元

分类

全市

市级

巴州区

恩阳区

通江县

南江县

平昌县

年度

2016

173200

24057

17367

43276

27800

36800

23900

2017

281110

54038

41600

45022

25380

57176

57894

2018

437726

78100

24939

55326

108152

64320

106889

2019

308916

79180

39775

49128

54456

26659

59718

2020

622105

187805

82400

107900

99300

75900

68800

合计

1823057

423180

206081

300652

315088

260855

317201

(三)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049亿元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十二五时期增长52.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左右,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教育得到优先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支出24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8.9%,基本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投入目标,教育发展得到优先保障。二是文化、体育、旅游投入持续加大。全市文化财政支出19.3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7.47%;全市累计补助投入体育项目资金1.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58%;全市财政补助投入旅游发展资金1.3亿元,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三是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增长。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38.03 亿元2015年增长1.49倍,年均增长8.3%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市社会保障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社保基金收入81.90亿元,支出86.49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14.53%26.37%,年均分别增长 2.75%4.79%(详见表9)。2020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51亿元,较2015增长 1.09倍,年均增长2.2%城乡居民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五年累计发放36.87亿元。五是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到位中央和省补助资金55.3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7600万元,累计改造危旧房棚户64284套、老旧小区51002户;累计到位购买棚改服务融资30.46亿元;累计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他三类对象、非四类对象危房改造资金16.45亿元;累计支持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8231套,发放租赁补贴10660多户。六是财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一超六有”总体要求,全面建成“1+1+8”财政扶贫保障体系,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脱贫攻坚资金278.0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25%。坚持市区县联动,创新统筹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探索建立四项扶贫基金

9.“十三五”期间分险种基金收支表。

年度

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

城乡居民基
本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

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收入

支出

2016

28.68

30.78

6.87

5.29

0.6

0.39

7.37

7.55

18.75

16.2

1.38

0.45

2017

34.8

33

7.49

5.36

0.75

0.4

8.77

8.07

21.07

19.55

0.97

0.37

2018

40.54

38.78

9.03

6.84

0.98

0.52

10.66

8.7

23.9

21.2

1.37

0.57

2019

38.91

40.77

9.94

7.41

0.74

0.55

10.65

9.17

24.13

22.95

0.86

0.38

2020

35.23

43.14

12.50

7.58

0.42

0.66

9.43

8.46

23.48

25.83

0.84

0.82

增长率(%)

22.84

40.16

81.95 

43.29 

-30.00 

69.23 

27.95 

12.05 

25.23 

59.44 

-39.13 

82.22 

(四)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一是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325.5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1%,年均增长6.98%,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投入农业发展专项资金35亿元,支持落实省委省政府“10+3”产业体系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的战略决策,重点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二是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工业发展资金7.88亿元,推动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重点支持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成长型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资金3.71亿元,重点支持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90.23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一番。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530家,服务业规上企业从“十二五”末的37家增长到270家,总数居全省第7位。四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研发。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7%,投入强度较十二五末增长8%财政累计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3000万元,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换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和促进了财政增收五是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建立完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在财政资金调度、债务风险防控和县域重点财源建设、重大项目保障等方面给予区县大力支持,促进各区县竞相发展,财政收入普遍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详见表6六是积极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积极支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推动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支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00余个,累计到位招商引资资金2517亿元。七是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307亿元,推动实施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计划。其中: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建设投资568.3亿元,加快形成了“6631航”综合交通体系;支持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35亿元,是“十二五”的1.32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7.5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3.51%八是全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57.78亿元。

6区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统计表

地区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均增幅(%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小计

较上年+-%

巴中市

442945

13.43

455280

2.78

454580

-0.15

476651

4.86

484045

1.55

4.39

市级

113377

4.90

107058

-5.57

110306

3.03

126046

14.27

127353

1.04

3.34

县区小计

329568

16.69

348222

5.66

344274

-1.13

350605

1.84

356692

1.74

4.78

巴州区

81654

15.65

82397

0.91

78715

-4.47

78875

0.20

78978

0.13

2.27

恩阳区

46763

49.40

56183

20.14

61560

9.57

65276

6.04

70090

7.37

17.50

通江县

43098

13.00

46056

6.86

46180

0.27

46240

0.13

46434

0.42

4.01

南江县

77796

9.49

80893

3.98

76011

-6.04

77588

2.07

78562

1.26

2.03

平昌县

80257

12.53

82693

3.04

81808

-1.07

82626

1.00

82628

0.00

2.99

(五)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区县财政改革两年攻坚任务”8大类73项任务全部完成销号,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确立,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

1.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赋予经开区独立财政职能,促进经开区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加快培育涵养财源。指导各区县财政部门陆续出台完善区县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具体实施方案,做到财力向乡镇倾斜,不断提升区县、乡镇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2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一是持续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四本预算”统筹力度不断加大,部门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二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从2015年起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定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办法。三是制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账务处理等制度文件,加强存量资金管理。四是严格“三保”支出管理,督促区县从严编制“三保”预算,足额保障人员工资、基本运转和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严格实行专项库款保障,资金单列拨付管理,确保“三保”足额预算和足额兑现,全市未发生“三保”风险事件。五是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是例外每年及时公开总预(决)算、本级“三公”经费预(决)算和财政专项资金信息,指导市级部门同步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管理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加强。一是制定《巴中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2+2+N”制度体系。二是坚持绩效目标引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申报、同步上会、同步批复、同步公示。三是坚持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或预算评审,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四是坚持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对重要部门、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开展重点绩效监控。五是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实现预算部门和“四本预算”绩效评价全覆盖。六是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与部门综合目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强化绩效结果应用。

4.国库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二是完善财政信息系统(大平台)管理。逐步扩大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提高授权支付比例,落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三是规范财政专户管理。撤销14个不合规的财政专户。四是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全面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建立公务卡使用情况通报及监督检查机制,规范单位用卡行为。五是强化动态监控管理改革。先后制定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动态监控系统预警规则等,加强重点资金支付控制管理。六是大力清理存量暂付款。实施清理处置消化财政暂付款三年攻坚行动存量暂付款余额减少13.84亿元。七是健全直达资金管理机制。开设直达资金账户,实行直达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及时分配资金34.98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5. 财政电子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完善收缴规程,构建科学、规范的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非税收入收缴、清分、退付以及电子票据开具、查询、报销入账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全面提升财政票据监管和非税收缴风险防控能力,从源头规范收缴行为,提高缴款办理效率,降低征收成本。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引导,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金融支付手段,采取多渠道缴款方式,极大地方便缴款人缴交非税收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6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一是先后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规划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等10余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制度体系二是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严禁以BT、委托代建、带资承包等方式违规举债,严格项目立项审批加强投资项目监管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减少和控制无预算、超预算行为发生,有效杜绝隐性债务发生。三是动态编制三年滚动偿债工作方案,坚持“一债一策”,建立债务化解考核机制有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安排预算资金、压减支出、企业自筹、借新还旧等方式,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全市未发生债务逾期违约事件。四是落实偿债主体责任,各级各部门形成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坚守举债政策底线的共识。

7.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不断创新。一是持续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推动政担、政企、政银合作,形成以引导基金、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间接方式为主的财政支持发展机制,全市财政累计投入6亿元设立5个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规模5亿元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全市投入1.7亿元用于担保公司保费补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量奖补。二是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金额,开展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试点,全市累计实施政府购买项目1237个、43.36亿元。三是深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PPP项目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发展机制,全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45个、概算总投资446.3亿元,落地项目38个、总投资394.37亿元。

8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机制更加健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无预算、无计划、不采购”规定,认真落实“放管服”政府采购政策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全面完成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政府采购预算累计397.4亿元(含发改委工程类项目),实际完成348.32亿元,节约49.08亿元。深化财政投资评审改革,推动预算评审工作融入预算一体化管理,不断强化财政部门、项目管理职能部门、业主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联动,逐步建立起以预算评审、决算评审和绩效评价为主的评审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评审政府投资项目9829个,送审金额 1230.2 亿元,审减 142.8 亿元,审减率11.6%

(六)财政法治建设再上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市财税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行政执法更加规范,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得到进一步遏止,财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一是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思想。认真落实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积极开展财政法律法规和相关方针政策知识的普及活动。围绕财政重点领域出台20多项制度,形成8个内控机制和处置预案。严格遵守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大决策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局党务、政务重大决策程序,积极推行清单式法治审核工作法二是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定期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等,提高政策透明度,“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减税73亿元、降费5400万元。三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1网通办”“全程网办”“最多跑1次”“三集中三到位”等改革任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最多跑1次”达100%全面落实简政放权各项措施,及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深入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规范会计行政审批事项。稳步推进财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财政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惩戒机制。四是夯实财政财务管理基础。全面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建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网络版会计核算平台;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教育,“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训会计7500余人次,3500余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加强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初步建立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2020年清理行政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7.76亿元,注入市级6家国有投资运营集团公司集中运营管理。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对市鑫园创业、秦巴农业2家融资担保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区县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促进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提高乡镇财政政策执行和财务监管能力。五是持续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常态化开展财政政策落实、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会计信息质量、预决算公开、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等专项检查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核查,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推动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组织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市整改问题资金8577.12 万元,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40.13亿元。开展“公务卡”使用管理专项治理,建立完善制度30个,清理收回财政资金17.85万元。

(六)财政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一是加强党对财政工作领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三级主体责任体系,落实四责协同“4+X”责任机制,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机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等工作。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头脑。认真落实述责述廉、提醒谈话、警示约谈等制度,深入推进中梗阻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等专项整治,深化喊醒教育以案促改,纠正和解决涉农资金、一卡通公务卡等财政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和不正之风。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带头做到五个必须,坚决克服七个有之。严守党的六个纪律,常态开展谈话提醒。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积极推进、严格实行党组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制,规范财政资金的审核审批流程,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资金分配,实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科室集体会商有效防范决策风险推进五好支部建设,坚持选人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先后有3名同志充实到局领导班子5名同志转岗为公务员、近30名同志实现职务职级提升,形成了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财政业务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积极组织参加和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进一步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系统参加各类培训累计7000余人次。

二、“十四五”时期巴中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抢抓国省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能的突破期,也是激活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的追赶期,动力压力同在、机遇挑战并存。

(一)不利因素

1. 从宏观形势看,面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经济体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中,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战略围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与历史交汇,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且影响广泛深远,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与正在重塑,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增大我国及各地区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由此也为“十四五”财政改革发展带来更多困难和挑战。

2. 从政策趋向看,财政运行将在较长时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十四五”时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困难和风险增多,国家继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后疫情时代支持企业纾困复产增效需要时间,导致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城乡区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义务教育、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或更加积极有为,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民生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财政支出刚性与支出规模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我市财政整体上继续面临巨大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将在较长时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将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存在。

3. 从自身发展看,自然和历史原因带来的困难需继续花大力气解决。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曾经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在全省市州排名靠后,收入结构不优、主导产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支撑不足,三产业税收贡献乏力,金融、科技和人才制约明显。二是财政自给率较低。全市公共预算收入占公共预算支出继续保持在15%左右,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保民生和保运转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在80 %以上。三是债务风险凸显。由于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改善基础设施、决胜脱贫攻坚等工作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致使全市累积存量债务总量较大,市、县(区)债务风险指标和风险等级普遍较高。全市偿债来源十分匮乏,偿债压力特别巨大,偿债形势异常严峻。四是库款保障水平较低。财政库款保障水平长期处于低位运行,部分区县面临着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困难,日常运转经费和政策性补贴长时间不能支付到位,财政运行风险日趋加大。五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特别是市与区事权划分改革,部门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

(二)有利条件

1. 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为我们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红军入川90周年带来的重大政治机遇。作为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心,巴中在红军入川这个历史性事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保护、红色基地建设势必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带来的重大政策机遇。2021124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随着中央、省加快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支持力度,有利于巴中争取更多差异化政策支持。三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巴中为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北向重要门户枢纽,为巴中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宝贵平台和市场空间。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的重大帮扶机遇。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务院已明确5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对曾经全域贫困的巴中是重大利好。

2. 内在发展积聚成势一是巴中是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和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是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随着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推动巴中由边远山区向区域门户枢纽转变,三个四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强化发展支撑,绿色生态资源潜在价值显著,工业化、城镇化后发优势拓展投资增长空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巴中高质量发展和财政运行实现跨越提升增强了洼地效应。二是新一届市委提出了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并纳入《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巴中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三是巴中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将进一步激发老区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致力振兴发展的巨大热情。

三、“十四五”时期巴中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市财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按照“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财政政策支撑和财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财政工作,坚决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开展财政工作,切实体现“以政统财、以财保政”要求。围绕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谋划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挥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推动优化分配结构,支持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和实际工作之中。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两个大局”谋划财政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财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健全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畅通经济循环“堵点”,以推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安全发展等为工作着力点,健全创新财政支持机制,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财税改革举措,积极构建符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财税体制。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财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协调推进财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加强财税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把握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等重大关系,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强财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政策衔接,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本理念

“十四五”时期财政工作要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中不得出台增支政策,非重点、非刚性的一般性支出项目从严从紧安排预算,对可干可不干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

——统筹平衡、量入为出。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实现跨年度平衡。继续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科学分析预测、实事求是地编制收入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强化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预算支出固化僵化格局,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注重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对于前期形成的标准过高、承诺过多的支出或政策性挂钩支出,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适当控制支出标准或提标幅度。

——突出重点、强化绩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使用力度,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投入的精准度,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的保障力度,增强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力度。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加强绩效结果运用,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消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

——依法理财、防范风险。深入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依法全面履行财政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财政行政执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依法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兜牢市县“三保”底线。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四)主要目标

锚定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十四五”期间,我市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6%,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的目标,综合考核内外环境和巴中财政发展阶段性特征,今后五年,全市财政部门将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 收入预期目标:“十四五”期间,年度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适应,增幅力争达到3.5%以上。

2. 财政改革目标:一是着力推进“三个转变”,即:推动财政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结构转变,财政资源配置从政府单一投入向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活力竞相迸发转变,财政体制从权责不清、区域失衡向权责清晰、区域均衡、激励相容转变。二是加快实施“五项创新”,即:财政理念创新、财政政策创新、财政制度创新、财政管理创新、财政技术创新。三是全面推进“六大建设”,即:财政政治建设、财政法治建设、财政制度建设、财政专业建设、财政数字建设、财政能力建设。到“十四五”末,现代财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层次严格区分,“三保”能力更强,财政风险有效防控;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更加成熟暂付款逐步规范消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改革工作有序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全实现社会保险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逐步健全,债务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构建职责明确、依法理财的财政治理体系,财政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财政信息化集中化水平更高,运行更加公开透明乡镇财政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更加完善

四、“十四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坚持贯彻国家战略和体现加力提效,着力强化财政支撑作用

1.做大财政收入规模妥善应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及疫情后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多措并举培植和壮大新的税源增长点,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一是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健全收入组织“月分析、季调度”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用好财源调研成果,督促执收部门实事求是依法组织收入,不断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收入结构,确保收入应收尽收、均衡入库。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激励力度,完善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级相关部门与区县组织税收和非税收入的积极性。二是提升税收征管效能。积极支持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健全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促进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税收治理体系,推动涉税信息共享,密切跟踪重点行业、重大投资项目进展动态,把握行业整体运行的动态和特点,重点监控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加强趋势研判和预警预报,增强收入征管工作统筹调控能力。三是夯实财税增收基础。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上做文章,在培育增长新动能上下功夫,深化实施财金互动政策,推动“三个四”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融合互动;加大企业创新研发和产业升级改造投入,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跃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税源基础,实现财税收入持续增长。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从严从紧编制预算。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和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绩效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大力清理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长期固化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非重点低效率的一般项目支出和资产配置行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为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腾出更大空间,为保障中央、省、市重大部署落实和重大战略任务腾挪更多资金。

3争取国省政策支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系列战略部署利好机遇,全面梳理政策资金争取清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巴中革命老区在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时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川陕革命老区产业布局、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倾斜支持力度,引导带动重点骨干企业向革命老区实施产业转移原川陕革命老区国家重点扶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民生保障和乡村振兴投入积极对接重点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支持政策。充分运用好土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争取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提高矿业权出让收益地方分成比例。争取天然气、石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政策和产业布局,争取国省支持巴中建设清洁能源、先进碳材料产业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争取生态补偿政策,着力推动绿色生态资源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

4.提升债券资金绩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用好用活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相关政策,扎实做好政府债券项目管理、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债券发行、资金使用、还本付息、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发挥专项债券重要作用。新增专项债券专项用于对应项目建设,项目单位专账核算,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专项债券资金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项目早见成效。加强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维护,切实提高项目运营水平,严格控制项目运营成本,确保项目顺利建成运营,项目收入如期实现。

(二)坚持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持续纵深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5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全口径预算编制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和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协调,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完善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政府预决算信息,督促市直部门及时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监督。推进年度预算改革,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严格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政策,优化我市事权与财权相匹配、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探索完善市与区分税制管理体制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机制,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保证基层财政有稳定收入来源。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区县、乡镇、村(社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6.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一是强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管理理念,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以《巴中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为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总纲领的若干配套制度。三是坚持绩效目标与预算“四同步”,绩效目标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控、中期评估及结果评价全过程,杜绝未设置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未审核通过安排预算资金情形。四是严格按规定程序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和安排预算的必备要件,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五是持续规范绩效评价流程,创新评价机制和方法,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六是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和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预算绩效评价追责问责机制。

7. 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规范消化暂付款工作,采取预算安排列支、核销呆账、死账、回收借款等多项措施,确保完成五年消化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规范财政对外借款的管理,严控新增无预算借垫国库资金,切实压减暂付款规模。在实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健全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乡级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电子支付支撑体系,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行为,实现集中支付“无纸化”。加强和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改革,提高监控系统预警和分析能力。细化完善直达资金监管机制,加强资金全过程运行监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使用。规范财务报告编制审核,提升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水平。

8.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以引导基金、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间接方式为主的财政支持发展机制。一是加强政银担企合作,通过注资或整合以及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接方式做大做强政性融资担保公司,在“十四五”末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做大做实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建立“政、银、担、企”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应急转贷、财政贴息、降低担保费,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力度等措施实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参股注资,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提升企业管理,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不低于2家上市企业。二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更加侧重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项目单位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定主体责任。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探索建立重点领域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定价标准。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全面推进乡镇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三是通过政府投资基金、PPP、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府和市场形成有效投资合力

9.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坚守举债政策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关系。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实施条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债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政府举债一律在批准的债务限额内通过申请政府债券方式举借,建立借、用、管、还相统一、权责一致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限额管理,在省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内,根据全市财力科学测算举债额度,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对拟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新开工项目不得擅自举借新债。健全债务管理机制,细化债务化解方案,确保完成偿债目标。及时全面公开政府债务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违法违规问题严肃问责。推进国有资产资源在国有企业中的优化、整合,将优质资源、特许经营权、经营资产等注入国有企业,支持国有企业经营盈利或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建设和运营,增加收入来源,增强盈利能力和债能力。

10.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建设。持续强化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功能,推动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提质增效,强化“互联网+政府采购”,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制订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加强采购人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建设,规范采购人采购行为,健全履约验收制度,切实让采购人担负起对采购结果负责的职责,全面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培训管理。深化财政投资评审改革。完善以预算评审、决算评审和绩效评价为主的评审体系,将预算评审工作有效融入预算一体化管理,持续强化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单位的责任划分,完善评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评审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1.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相关任务进一步深化国有地方金融企业改革,切实履行国有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通过财政注入、投资基金入股、吸收社会资本、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融资担保企业,指导国有金融企业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全面绩效管理,建立经营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构架。探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新机制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利用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资产管理事项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效衔接。健全资产资源有效盘活机制,加大长期低效运转、闲置以及超标准配置的国有地方金融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力度。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把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2.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认真清理收费基金项目,对依法依规设立的非税收入项目,实行严格征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省、市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实到位,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和发布,增强政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深化电子票据改革和非税收入收缴流程再造,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应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票据管理机制,提升非税收入科学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效能。

13.提升会计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实施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及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提升会计队伍素质。深化行政审批工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会计行业监管。强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推进会计工作转型升级。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培育振兴两条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4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做好财政资源配置,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多采取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间接投入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建设引领性创新平台,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支持推动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厅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深化厅市、校(院)地合作,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能力。支持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培养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培育发展开放联动的技术市场,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融资贷款,鼓励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15. 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围绕“一城四核四区,两轴一环”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山水巴中、洞天巴中、红色巴中、人文巴中、康养巴中”五大产品支撑体系,支持推动文旅康养融合,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内涵。支持景区内地名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推进村史馆、非遗工坊、传习基地等项目与旅游景区一体化建设。支持创作编排一批旅游演艺剧(节)目。创新文旅融合体系,支持深入挖掘巴中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业态化创新。创新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支持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研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等,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非遗传承和体验基地。支持持续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巴中文化影响力。

16. 推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深入推进财政支农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和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实现农业产业、农村生态、农民素质全面提升,保障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探索和完善资金整合、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策性担保等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主动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和融资支持,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财政性农业信贷担保扩大支持涉农贷款范围,有效运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合力引导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融入产业发展,切实解决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农业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作用。

17.促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持续加大新型工业投入力度,支持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3重点产业发展涵养优质财源税源。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实施100户重点企业培育培优工程,促进规模较大、竞争较强和前景较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矿山开采、机械制造、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工艺装备升级。深入推进退城入园加快构建重点园区工业集中区配套加工点的多层次布局按照一区多园和园中园的发展模式,推动两区四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支持建立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建设成巴、渝巴合作产业园。支持与发达地区建立飞地园区。运用PPP等市场化方式,鼓励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开发建设

18.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坚持融合发展、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产业互补、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持培育壮大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电子商务会展服务特色餐饮、家庭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支持物流园区和企业提升冷链运输、装卸搬运、信息平台等现代化水平。支持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标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推动服务业集聚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19.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明确区县乡村振兴财政投入占比不低于50%。落实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要求,集中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做大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投入。延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发展生产稳定脱贫,财政资金对贷款适当贴息,并按政策规定的比例分担风险。接续推进退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户与非贫困户协同发展。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美丽新村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引导村民向高标准规划的场镇村、特色产业园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适度集中。加快推进道路硬化到户建设,推动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支持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支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生活环境。

20. 优化市域发展布局。促进市域协调发展,支持打造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支持打造文旅产业示范带,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支持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带,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支持培育壮大三大特色工业,建设川东北重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县域特色发展推动一城三区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发展,做精城市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推进城镇多点发展,支持提升中心镇要素集聚能力,完善一般镇基本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县域副中心,发展一批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特色镇、重点镇,形成县域发展多点支撑。

21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支持深度参与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在区域通道建设、物流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布局、生态廊道建设、要素市场培育等方面协作联动,合力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格局。深度对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加强与环成都经济圈在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合作,与川南经济区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通用航空等方面协作,与攀西经济区在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康养、现代农业等方面协作,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保护、全域旅游等方面协作。支持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推动构建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创新试点,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北翼振兴。

(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基

22.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支持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多方统筹建设资金,支持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苍溪至巴中高速公路、陕西镇巴经巴中至广安高速公路、平昌至仪陇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恩阳机场建设成为川东北重要中转机场和航空培训基地,加快推进三县通用机场建设。做好成都至三台至巴中铁路、南江经苍溪至盐亭、通江经宣汉至开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经费保障。加快构建高效便捷区域交通网络,支持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巴城过境公路等一级公路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支持仓储、加工、转运、配送等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川陕结合部物流枢纽二是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7座供水中型水库建设,实施巴河等8个流域综合治理和1批供水工程,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加强能源和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实施城乡重点电网项目,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和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3.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城市供水管线及附属设施建设、城市污水管网新建、老旧管网改造,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城市品质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有序推进城市公园、城郊山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迹保护,注重城市建设文化元素融入,留住城市记忆资源和文化底蕴。持续推进老城功能疏解,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加大城市便民设施建设。依托市、县(区)、乡镇三级城镇化体系,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转化机制,鼓励城乡共建产业协作平台。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24.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生命线,持续强化财政投入,加快构建现代资源环境治理体系,完成《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推进方案》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编制,支持做好国家、省环保项目申报包装入库工作。大力提升大气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成果,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支持加强重点行业综合整治,推进水泥行业、工业炉窑深度治理,推进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积极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支持建设用地、农用地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结合国家空间规划改革路径,支持面向2035年的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形成由各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全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25.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支持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立体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支持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点)、训练培训基地、民兵基层规范化建设。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支持采购使用先进适用装备和各类救援救灾特种装备,合理储备救灾物资和救援装备。支持推动防灾减灾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演练、应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

(五)坚持集聚财政资源要素,在外抓招引上持续发力

26.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要求,探索完善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财税利益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振兴发展试点,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27.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大力支持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配合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巴中。支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融入全国高铁大网络,加强与沿线城市经贸合作。支持加强与关天经济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区合作,深层次、宽领域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支持产业项目招商,打造招商引资新高地。支持推动东西部协作,完善金华市与巴中市财税、资本等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8.积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较快的增长。充分发挥特色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和扶持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巴中品牌。利用中央、省、市相关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外贸产业基地。支持开展“万企出国门”活动,鼓励企业参展参团向国际市场进行宣传推广、市场推介。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支持引进知名企业和培育本地企业并重,为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创造新的渠道和空间。

(六)坚持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9. 切实抓好运转保障和基层治理。足额预算安排工资性支出,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确保工资发放及时到位。落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保障政权建设经费投入,努力维护政权机关正常运转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资金支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构建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30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努力筹集资金,支持人力资源市场、创业园区、孵化园区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为创业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创业扶持、小额贷款贴息政策,推进补贴范围、补贴标准改革,着力构建普惠型的就业创业财政扶持体系。推进政府购买创业就业服务,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专项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介服务。

3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补短板、扩供给、提质量、促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切实防范化解基金支付风险,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完善保障水平合理增长机制。推进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统一、公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基金筹集和监管,引导人人参与社会保险,鼓励社会捐赠,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保障服务产业发展。

32.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发展。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二是一体化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监测和督导制度,确保每个残疾人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普及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优化高中阶段学校结构与布局,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继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提升计划,做大做强职业高中教育,加快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四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推动实现巴中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建成一所大专学院,推动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新引进一所高等院校。五是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支持职业学校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构建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

33推进健康巴中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医药卫生事业投入。全面落实医改配套补助资金,重点支持重特大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安全、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改造、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和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竞争性用人、激励性薪酬、医疗安全管理等制度。完善公共卫生资金管理制度,促进基层公共服务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最大限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办医,鼓励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医疗服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

34. 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共有产权住房等为补充的“2+X”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到2022年,建成完整清楚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两张清单,保障性住房房源供给形式丰富多样。到2025年,支持建成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动态调整、保障对象进入退出审核监管两个机制,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保障改善民生功能有效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更加显现。

五、“十四五”时期巴中财政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夯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对财政业务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全面领导。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财政系统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认真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机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风清气正的财政政治生态。

(二)加强法治财政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财政部门法治队伍培训教育机制,加强财政法律业务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政府采购投诉处理、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行使,推行清单式法治审核工作法,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及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支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惩戒机制。

(三)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加快构建以政府部门财会监督为主体、社会中介机构财会监督为保障、单位内部财会监督为基础的三位一体财会监督体系。加强与人大、审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加强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财会等重点监督。抓好“三保支出、政府债务、严肃财经纪律等常态监督。强化监督成果应用,建立完善检查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加强财会监督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立区域财会监督人才库。

(四)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科学统筹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资源,积极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更好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和电子票据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完善政采云平台和“一卡通”平台建设,推动政府债务监测系统功能提升,完成网络安全与加固、等级保护、身份认证系统国产密码算法升级建设,着力打造整体智治财政。强化大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应用,促进财政内生数据的上下贯通和统一规范,实现与政务共享数据、互联网数据汇聚融通,提高财政宏观调控与风险处置能力。

(五)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市委“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和构建“宽松和谐干净”人际关系环境、“宽容激情担当”干事创业环境的要求,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把握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激发财政干部队伍活力。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的专业水平、专业素养、专业精神,加强专业训练、补齐专业短板、清除专业盲区,不断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八种本领”。落实“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作风建设基本要求,努力营造肯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激励关爱干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干部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财政局网站地图
电话:(0827)5260173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西段49号
蜀ICP备2020032163号-2 川公网安备 51190202000164号网站标识码:5119000049